富人與窮人之間,永遠有一道跨不過的鴻溝。這道溝說遠不遠,說近不近,永遠保持著0.01公分的距離。這個距離叫做「觀念」。曾經看過一本書,叫做《財富數學》,裡面的一個觀念讓我記憶尤深。它說對於窮人來說,10 – 1= 9;而對於富人來說,10 – 1卻 = 11。因為窮人只著重在消費而富人卻著重在投資。窮人有$10,消費了$1,只會剩下$9;而富人有$10,投資了$1,會變成等於廣大於$11。到底這0.01公分的距離是怎樣形成的呢?我相信絕大部份是由後天的教育所致。由於傳統的學校教育不會教導我們有關財富的觀念,家庭教育在財富教育上的角色便顯得更為重要。然而不幸的是,我們大部人的父親都不是富爸爸,連他們自己也欠缺基礎的財富知識,又怎能奢望他們能教導我們呢?
所以如果要跨越這0.01公分的「鴻溝」,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、天賦及運氣。興幸的是,在現今互聯網興起,資訊爆炸的年代裡,只要你擁有「主動積極」的學習精神,舉目都能找到老師。
以下我會分享一些達至財務自由方面的觀念,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討論的空間:
富人該有的財富觀念:
1. 開源節流
減少享受,增加投資是永不過時的財富策略。在還未達至財務自由之前應盡量減少奢侈品的享受。比如很多年輕人剛出來工作便追求名牌、旅遊及剛顧奢侈的餐廳。如你想盡早達至財務自由,這些做法都是應該要戒除的。當然可謂者侈奢品要看你的賺錢能力而定,一個月入十萬與月入一萬的人他們能花在者侈品上的錢當然不一樣。這裡的法則是「做好財務規劃」。曾經看過一本書,𥚃面有介紹一個「三個信封的理財法」。每個月一 跟所有法刖一樣,如果單單是有法則的存在而忽視其執行性的話,最終是會一事無成的。所以「律己以嚴」是這裡的重點。
2. 擠進富人的圈子里
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。如果你身邊最好的十數個朋友都是乞丐,那你最強也只能當個丐幫幫主;但若果你身邊最好的十數個朋友都是億萬富豪的話,那你最差也能當個千萬富翁。選擇朋友很重要,選擇環境更重要。若果你的朋友都愛泡夜店,每晚都泡,那你能想像你每天都跟他們一起泡十年以後你的生活會變成怎樣?但如果你的朋友每天都在談創業,談投資,並落實地去嘗試,我不知道你們十年後會不會成功,但我肯定你們一定擁有一個充實的十年,也一定累積了不少人脈、經驗及能力。請留意我這裡說的富人不是說他們資產有多少 (擁有很多資產的人可能是富二代,也可能是土豪),而是觀念上擁有富人思維的人。
3. 多投資在財富教育上
「知識改變命運」所講的再不是學歷文憑的實力,而是「學習知識的能力 (學習力)」。你如果覺得自己不是太瞭解財富知識,我首先建議你一定要看《富爸爸 窮爸爸 (Rich dad Poor dad)》, 也要玩它所建議的「現金流」遊戲 (我在香港及台灣有定時開辦富爸爸現金流研習班,有興趣可以跟我聯絡)。當你把頭二本《富爸爸》看畢,也對於「現金流」這個遊戲非常熟練,相信你對財務知識有一定的基礎了。還是有心進步的話,也可以像我一樣投多點金錢、時間在這個領域的學習上。多閱讀、多發問、多討論及多參予研習班是學習每這門知識的不二法門。
4. 不要太過勤勞於工作
我年青時聽過一句話,「太勤勞工作的人都沒有時間賺錢」。當時一點沒有為意,認為「業精於勤」是硬道理。誰知道「勤力工作」不等於「盲目工作」。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除了要注要自己及團隊工作的量 (working quantitiy)以外,更要注重工作的質 (working quality)。財富的管理上也一樣,不要整天只顧忘碌工作,要每天給自己10-15分鐘時間多關注時事/新聞/金融,思考新的、更有效率的累積財富方法,務求做到事半功倍的結果。
5. 最大化你的賺錢能力
本金 x 回報率 x 時間 = 投資回報。時間、投資工具的回報率很重要,但如果沒足夠的本金,再好的投資工具也沒有用。所以如果你想要增加你的投資回報的話,在任何時最重要的都是增加你的賺錢能力。賺錢的能力 (Cashcow) 一般要視乎你的本業而定。所以現在你要問自己的問題是,「你本業的賺錢能力夠強嗎?」一般如果你收入一年能有6萬美元而能存起2-3萬美元便算很好了;如果一年收入能超過12萬美元而能存起超過4-6萬美元便更是理想。把存起的錢當做本金作投資,再找到好的投資工具,便能達到理想的回報。投資工具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,我們暫不作討論。在本金方面,如果你的收入及存款能力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,便要好好找尋更好的增加收入的機會了。
P.S. 我在香港、台灣、大陸都有開設專題研習班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絡我。